时间:2023-05-23 04:18:26 | 浏览:61
导语:法国和意大利的染织业一直以其精湛的纺织工艺,以及跟进潮流的花色引领着世界的潮流。大家从每一年米兰时装秀上展示出的流行款式很快就风靡全球,就可见一斑。但是大家了解一下欧洲的染织业,却是让人大吃一惊,因为欧洲的染织业受到中国以及印度传统染织业的影响,才渐渐的形成自己的风格,并成为全球的潮流引领者。
在欧洲的纺织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法国。
1、意大利纺织业的发展
大家都知道,从汉代开始,中国的纺织品就通过丝绸之路进入当时的"西域"中心——波斯。中国的丝织品由于其轻薄柔美的特质广受欢迎,成为东西贸易中最重要的商品。后来随着贸易圈的扩大,其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在中国的养蚕技术被传入中亚地区以后,迅速被当时地中海一带的国家学会。
陆上丝绸之路路线图
到了八世纪左右,西班牙已经开始养蚕了,而意大利则是在九世纪左右,在阿拉伯人的手中引进了小细亚细蚕种,在西西里岛养起了蚕,发展到十世纪的时候,就发展出了丝织业,到了十三世纪的时候,丝织业已经在佛罗伦萨一带盛行起来,真正在意大利普及,是在十四世纪中叶的时候。而这时候以丝织品为骄傲的阿拉伯、拜占庭等帝国已经被意大利的丝绸替代了。
法国丝绸
再看看这时候的法国,在丝织业上的发展完全比不过意大利,在法国的境内只有一些制作装饰绳和丝带的作坊,如果涉及到制作豪华的丝织品,就只能委托意大利来加工。在进入十五世纪以后,法国决心要改变这种现状,开始抵制意大利的丝织物,并开始振兴本国的丝织业。
十五世纪中叶,路易十一世即位,对于上一位君王的振兴政策,路易十一世继续予以执行,不惜给丝织业大量的资金援助,但就算是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法国的丝织业在十六世纪的时候依然没有质的提升。
2、法国后来居上
在十七世纪初期,意大利米兰的工匠改进了丝织的机器,发明了"空引机",这是一种手工提花机,这种机器的发明使得意大利的提花丝织物有了中国的韵味。首先引进这种机器的法国里昂,开始了丝织品生产的大飞跃。所以在十七世纪后期,法国著名的政治家科尔贝宰相提出要加大染织业的改革力度,以里昂为首的法国南部城市丝织业迅速发展起来。
路易十五
这种风格的改变就是在摄政时代,大概在1715年至1723年之间,开始滋长的"罗可可"风格。什么是"罗可可"风格,就是追求雅致精细的风格。当时"罗可可"风格和中国清代时期极尽奢华的艺术风格相似,刚好当时中国的工艺品也在法国宫中盛行,因此这也间接中促进了"罗可可"风格爱好的盛行。
丝绸扎经织物的流行也在这一个时期,华丽而又多彩的提花纹样的里昂丝织物获得了全欧洲最美织物的荣誉。
但是在获得这项殊誉后不久,灵活多变的刺绣以及少量带有补贴修饰的服装开始盛行,同时印花织物也大量的出现,所以在室内装饰和服装方面大量使用提花织物,现在的需求量也开始慢慢的下降。再加上由于法国革命的影响,丝织品失去了皇室贵族的这样的大客户,导致丝织业到达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拿破仑在法国大革命以后,让丝织业看到了"曙光"
但是在法国革命以后,对于那些大量用来作平民服装的棉布和毛织物来说,丝绸还是一种高品质的织物。在不久以后,抱着拿破仑这个大腿,法国的丝绸又重新火热起来,就这里来看,近代的法国丝织业发展真是曲折坎坷。
在十九世纪初期,西方发明了代替手工提花机的电动提花机,在这以后,法国的提花织物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连曾经派遣唐使去中国的日本也在明治时期,派了三位工匠远赴里昂学习新型织染技术,并购买了新型的织机。
从这时起,西方的织物技术已经有了质的飞跃,远远超越传统织物为代表的东方国家。
在大概十二世纪左右,印度就已经有雕着花纹的木版,用蘸着茜草和蓝的汁液在麻布上印压出花纹的技术。而对于这种技术,一直到十七世纪,欧洲都还是没能掌握。
十六世纪开始,海上强国葡萄牙就通过发现喜望峰从而发现了印度,在印度站稳脚跟以后,顺势去了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并以此为契机,发了一笔小财。同时英国、荷兰、法国等欧洲国家也渐渐的将手伸向了亚洲国家,十七世纪的时候,这些国家相继设立东印度公司,使得其与东方的贸易更加紧密。
迷人的海港城市马赛
欧洲最早的印花工厂是在法国的港口城市马赛,因为马赛的渊源与东方关系较深,印花工厂的设立是在1648年。随后法国又从印度进口棉花,制织业渐渐的发展起来,他们又从印度招募技师,学会用棉布印花的制作工艺,就连染色用的六叶茜草也是用和印度相同的栽培技术种出来的。不久以后,还用了和印度一样的木版雕印升级为铜版雕印以以后,欧洲印花布的生产量大幅度提升。
但是随着喜欢印花布的人越来越多,欧洲各个国家却采取了禁止或者限制进口印花布的政策。这是因为政府受到了来自国内毛织业、丝织业的压力,并且大量进口棉花也导致了外币不足。
在法国路易十四颁布了废弃印花木版以后的第二年,又下令禁止贩卖印花布,这种情况导致了掌握印花技术的工人面临失业,为了生产,这些工人不得不去其他的国家求职。因此德国、英国、瑞士等国家也建立起了染织工厂。再看看法国这一边,法国的禁令并没有太大的效果,对于违反禁令的人也没有有效的惩罚,这使得法国棉布的地下水货越发多了起来。
市场上印花布的流行一直没有衰落过,在这种情况延续了70年以后,终于在1759年被下令解除。法国的印花布工厂才又得以复兴。
在接触禁令以后的第二年,德国人捷足先登,率先在巴黎附近的朱伊镇开设棉布印染厂。精美的印花布立刻受到人们的欢迎,就连凡尔赛宫的贵妇们也纷纷来抢购,朱伊镇也因此声名远扬,成为了当时欧洲的染织中心。
朱伊镇的染织厂聘请了著名的画家来担任图案设计,摆脱了当时欧洲只会模仿的风格,也不受到法国里昂的丝织提花纹样的影响,运用到西洋绘画中的透视原理来表现图案,这就是当时声名大噪的"朱伊纹样"。其题材大量选用当时法国的田园风光,有的构图还带有浮雕式的风格,所以朱伊纹样的印花布迅速风靡欧洲,开创欧洲风格的印花布先河。
欧洲刺绣
最初,刺绣是专门在僧尼院进行的,被用于祭祀服装和祭坛的装饰,以庄严圣堂为目的,故其纹样多为描写圣人画、圣经故事为主,宗教性质浓郁。其后,民间艺人也参与了这种刺绣制作,从而使这门手工艺流向民间,逐渐普及开来。不久,作为宫廷常用的服饰、室内装饰手段,其技术的掌握成为衡量上流社会妇女教养的标准之一。
因此,刺绣的纹样,除宗教题材外,寓言故事及花草、风景等题材也多样化地发展起来。但僧院刺绣所占比例仍很大,其主导地位一直延续到16世纪左右。然而在15—l6世纪,刺绣在民间就已相当普及,衣服不用说,连袜子和提包等也流行施加刺绣,富裕家庭还经常雇用刺绣工匠。
在意大利,由于13世纪曾颁布过奢侈禁令,其中包括不能使用贵重的色绢丝,所以用白亚麻丝为原料的白丝刺绣很发达。这被认为是不久后产生的"点针花边"的基础。在法国,16、17世纪是刺绣的最盛期,顺应路易十四的嗜好,在宫廷衣服以及家具、日用器具等上面施加的刺绣,一般均使用金丝和绢丝,以这些豪华的物品来象征富贵和权威。
到18世纪,法国又兴起了采用细缎带的"丝带刺绣",使法国刺绣走在了欧洲诸国前列。另一方面,在被认为创制了欧洲刺绣又一流派的英国,早在11世纪,就用麻和毛为原料刺绣出绘画卷那样的作品。到16世纪再次迎来了刺绣的全盛期,刺绣工艺的学习成了英国上流社会家庭女子不可欠缺的教养。16世纪后半叶,英国还设立了刺绣公司,而起初担当公司刺绣工匠指导的,都是贵族妇女们。
但从18世纪末起,欧洲刺绣形势发生了变化,宫廷需求下降,而印花布的输入,使衣服装饰用刺绣普遍减少。到19世纪中叶,刺绣进入了机械化时代,在很短时间就能制作出精巧的批量化的刺绣产品,使手工刺绣业受到极大冲击。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再次认识到具有柔软风格的手工刺绣产品的价值。所幸,作为一门民间手工艺,刺绣在欧洲各地仍相当普及,被认为是装饰漂亮民族服饰不可欠缺的手段。
这一点,现在也作为能反映风土人情和国民性的民族工艺,被欧洲各国继承下来并得到较好发展。花边兼具纤细和华丽,是捻合线或编合线而成的透空纹样的编织品。其起源不太明了,有人认为是由先史时代的渔网、破损衣服的修补为起端发展而来,另外也被认为是从刺绣派生出来,经西方文明发祥地希腊、埃及传到欧洲。
但花边作丝绸为装饰工艺的一个领域而独立生成,则发生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花边可大致分为手工编织和机织两大类。手织花边的技法极为多样,但大体可分成针结花边和梭结花边两种。在欧洲,刚引入花边之初,是以抽绣和缂绣制品为基础的,这多少受到中国缂丝和挖花技术的影响。
然而到了16世纪,在意大利的拜耐契阿地区,产生了直接用线编织的针结花边;另一方面,以米兰、塞诺阿为中心兴起了披罗花边(管筒花边、梭结花边的鼻祖),迎来了意大利花边的黄金时代。
这种技法,不久即传遍了欧洲各国。其中,法国在16世纪中叶,亨利二世的家史中被加入了意大利Medici家族的血统。随着各种各样意大利文化的介绍,花边也被导人法国,并有了"花边技师"的称谓。以后,法国的花边工艺得到很大发展。在这基础上,路易十四时代宰相科尔贝实行了在花边行业中的奖励政策,在如此强力推动下,至17世纪末,法国花边产业超过了意大利。
到18世纪,花边产业的中心从法国转移到佛朗托尔·勃哈米阿地区(中世纪为欧洲毛织业中心,现在法国、荷兰、比利时之间靠北海的低洼地方),因这一地区盛产优质亚麻,又由于花边技术被当地的僧尼和一般妇女普遍掌握,故兴起了许多花边工场,成为主要产业之一,并源源不断输向西班牙、法国、英国等欧洲各地。
扩展到各国的手编花边,和当地土生土长的手工艺互相影响,根据各产地的不同,其编结技法、设计风格上均带有不同特征。有的精致的产品,即使是一块手帕、衣服襟饰的完成,要花费数个工匠几个月的时间,仅仅其工本,就可以成为能登录在家庭财产目录中高价而贵重的物品了。
从l8世纪末起,欧洲就开始了花边机械化生产的研究,19世纪初,终于在英国和瑞士首先实用化。随之,大量价廉的花边被生产出来,至此,只在有限人群中使用的花边,应用范围大大扩展,在窗帘、服装上被普遍使用,并流向东方,而在中国,直至20世纪中叶才应用机械制作花边。
但在另一方面,手编花边在欧洲各国作为民族花边工艺而继续得到重视,至今仍在制作。东方各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手工花边也日益得到欧洲人的青睐。
结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欧洲近代染织业的快速发展,首先是欧洲诸国在近代通过多种手段积聚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并在近代工业革命的背景下,积极研制与染织相关的现代化机械以及染色化学的进步所致。
同时,也应看到,欧洲人对东方染织等当时世界上优秀技术与产品具有强烈的学习欲和控制欲,通过引进、模仿、改造、创新等阶段,逐步掌握其技术精华,化为己有。然后,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广泛的消费需求的推动下,尽力提高生产力,并转而向技术输入国输出自己的产品,占领市场,积累新的资金。
另外,他们不排斥染织手工艺,而是作为民族文化加以保护并以其为机械生产的样板或先导,使染织技术日臻完善。终于在不断翻新的设计思路引导下,走在世界染织技术和产业的前列。这样的道路,是我国染织、装饰业目前面临西风东渐的态势,应该走或正在走的途径。
能否成功,一是看能否不甘落后,老老实实,一丝不苟地学:二是能否学到点子上,迅速消化吸收其精华;三是掌握技术后,能否以自我设计为引导,大胆推出立足民族、面向世界的具有东方风韵的花色品种,争取市场。若能如斯,则我国染织、装饰业重新走向世界为期不远矣!近代欧洲染织业的飞速发展,至今不过三四百年历史,而作为有着千年染织文化发展史的东方纺织大国——中国,如何从历史借鉴中吸取经验和力量,快步赶上时代的潮流,世人将拭目以待。
【编者语:在以农耕文明而起始的华夏民族里,丝绸文化是后世子孙们始终无法略过的存在,她俨然已扎根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基因血脉。历史巨轮缓缓推进,承载着我们这个历尽沧桑的民族稳步向前。丝绸,这个曾改变人类文明的伟大创举,一路见证着华夏民族的荣辱兴衰
真丝丝绸是深受当下仙女们喜爱的夏季衣料,其颜色光泽明亮,质地柔软光滑,吸湿透气,穿着舒适。这里介绍丝绸的缝制、洗涤、使用和养护方面的知识,供参考:(一)缝制:真丝印花绸在缝制前,首先要落水让丝绸缩透,以免成衣回缩走样。缝制时的机针宜用九号针
丝绸是一种纺织品,用蚕丝或合成纤维、人造纤维、长丝织成;用蚕丝或人造丝纯织或交织而成的织品的总称,也特指桑蚕丝所织造的纺织品。将生丝作为经丝、纬丝,交织制成丝织品的过程,就是丝织工艺。各类丝织品的生产过程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生织和熟织两类。
世人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苏杭有的不只是美景,还有丝绸啊!丝绸:用蚕丝或人造丝纯织或交织而成的织品总称。丝绸(sī chóu),一种纺织品,用蚕丝或合成纤维、人造纤维、短丝等织成;用蚕丝或人造丝纯织或交织而成的织品的总称。在古代,
一、主要产品产量情况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2年1-12月,全国规模以上丝绸企业丝产量49878吨,同比增长2.23%;其中,绢丝产量3807吨,同比增长17.74%。绸缎产量29835万米,同比下降16.65%。蚕丝被产量1663万条,同
亞丝蘭缎品牌创始人,杜亚兰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雪
在古罗马帝国那个辉煌的时代,埃及艳后与凯撒,这对顶流大咖CP所拥有的的巨大流量,绝对不逊色于今天的国际巨星。后来的人们,可能对埃及艳后的真实长相有所疑虑,但是对于她颠倒众生甚至改变历史进程的本事,绝对不会有疑问。她和她的榜一大哥凯撒,也有自
导语:法国和意大利的染织业一直以其精湛的纺织工艺,以及跟进潮流的花色引领着世界的潮流。大家从每一年米兰时装秀上展示出的流行款式很快就风靡全球,就可见一斑。但是大家了解一下欧洲的染织业,却是让人大吃一惊,因为欧洲的染织业受到中国以及印度传统染
金丝玉,不仅仅是一场关乎色彩的盛宴,更是一场对丝路历史、对丝路文化的追溯。爱,它可以是块玉,不爱,它也可以是粒沙,这个时代还需要理想主义吗?别人看到的是满地的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月亮与六便士》每一颗金丝玉都积淀着不为人知的历史。
提起诗词,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还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还是"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抑或是"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春花秋月,风花雪月,文人吟咏最多的也就是
盛夏的热情总是容易让我们招架不住,真的是在想尽一切办法消除恼人的暑气。如何在夏天通过穿搭追求“冰感”体验?凉爽透气、亲肤舒适、自带高级质感的真丝绸缎面料了解一下?在这样一个炎热的季节,清凉感十足的丝绸可以带来十分舒适的穿衣体验,细腻清透,
关于丝绸的一百个小知识1、四大名绣:湘绣、蜀绣、粤绣、苏绣15、在西周春秋时期全国各地几乎每一个地方都可以生产丝绸,主要有绢、绮、锦三大类。锦的出现是中国丝绸史重大的里程碑。16、宋锦:宋朝时期出现,因产地在苏州,又称为“苏州宋锦”,色泽华
古代的丝织品基本按织物组织、织物花纹、织物色彩命名。现代丝绸沿用旧名的很多,如绉、绫、绨、绢,也使用了一些外来语,如乔其、塔夫绸等。目前,根据丝织品种的组织结构、采用原料、加工工艺、质地、外观形态和主要用途,可分成纱、罗、绫、绢、纺、绡、绉
1840年后中国被打开国门,很多传统产业受到外来冲击苦不堪言,但中国的传统产品丝绸业反倒迎来了一个繁荣时代。1840年前每年出口的生丝不超过50万公斤,1875年却接近了400万公斤,虽然绝大多数生丝仍然是农家手工制作的土丝,不过仍然养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