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6 22:39:43 | 浏览:665
河西走廊,位于黄河之西,夹在祁连山脉和阿拉善高原之间,西连大沙漠,东西长约一千公里,南北宽从十到百公里不等,含今天的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昌、武威市全境以及兰州、白银市、临夏回族自治州在黄河以西地区,因形似走廊而得名。河西走廊既是中原连接新疆以及中亚的交通孔道,又是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的接合地带,地理位置重要,称之为东亚陆上马六甲海峡一点不为过。
丝绸之路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上的必经之路,它承载了西汉到民国的经济繁荣,见证了悠久的宗教、民族融合。顺着这条1000多公里的走廊,追溯着历史的踪迹向前,寻访那些被淡忘的记忆。
今天,我们深入的了解过这条路数千年来发生的故事。
河西走廊
(甘肃三座历史名城位于河西走廊:武威、张掖、敦煌)
边关重地,兵家必争
公元前138年·西汉,那是一个风轻云淡的日子。距离汉帝国首都长安西北120公里之外的甘泉宫里气氛不同寻常。一个使团即将出征。朝廷侍从官张骞郑重地从汉武帝刘彻手中接过象征授权的符节。他将率领使团踏上出使西域的行程。
这一年,他们都很年轻
刘彻19岁。
张骞27岁。
对于距今2100年前的这个帝国来说,“西域”,无疑是个风险重重又令人向往的地方。
张骞一定知道,西去的路上必定充满艰辛和不测。但他无法知道的是,当他转身的那一刻,这次起伏跌宕、险象环生的出行就将注定被载入史册。而河西走廊,也将从此进入中国人的视野。
出使西域
这里不得不提一个地方【张掖黑水国】,据说张骞、班超、法显、玄奘等人就是踩着这块土地,走向陌生的国度,为中原大地打开一扇又一扇传播文明的门户。
历史上匈奴民族移居这里,划疆为“小月氏国”国都就建在此地,黑水国因从旁边静静流过的黑河而得名,也因黑河而盛衰。这里是被无数人猜测了几个世纪的秘密。
据说这里曾经埋藏着一个价值连城的金月亮。有人认为,今天黑水国南城遗址,就是当年唐僧西天取经所到过的“黑水国”。
黑水国南城遗址
时代的更迭早已偃息了连年的战火,当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烽火边城,也已经失去了它们的作用,到这里来,凭空远眺,岁月侵蚀的城关在这孤寂的大漠里显得异常悲怆与突兀。
站在这里,闭着眼睛都能感受到风在呼啸,沙在流动,汉代将士与匈奴征战的马蹄与嘶吼声,仿佛就在眼前。
战火连连
经贸古道,丝路西去
连年的战争平息之后,便迎来了经济的往来。张骞作为互通往来的使者,从长安出发,一路向西,经过河西走廊出使西域,最终到达地中海及罗马沿岸。
河西走廊作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它的存在早已经超越了仅仅是一条古道的价值,更凝结着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历史的重要价值。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河西走廊依旧会用其丰厚的文化底蕴,感染着每一位踏上这条道路的人们。
而月牙泉作为河西四郡之一也名扬海内外。
月牙泉
月牙泉作为天下沙漠第一泉,它的历史意义是毋庸置疑的。而关于月牙泉的形成,有一个传说,与我们的唐三藏有关的。
当年唐三藏去西天取经,途径敦煌,因为是无际的沙漠,没有水没有食物,白龙马已经死了(当地有白马塔就是安葬白龙马的地方),唐僧艰难跋涉,终于也快要倒下了。
此时正被观世音菩萨看在眼里,为了祝他成功,所以从紫金瓶里滴下一滴金水,瞬间在茫茫沙漠里出现一汪月牙似的清泉,而且泉里还有一种叫“七星草”,可以治百病,后此泉得名“月牙泉”,于是唐僧获救了,便继续向西天前进,月牙泉也一直存留了下来直到今天。
佛教东传,宗教融合
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河西走廊的辉煌从古至今一直在延续。先秦时期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再到悠久的宗教融合,民族融合,尤其是佛教,西域高僧、大师云集,大小乘佛教是通过河西传入长安,足见河西走廊在中国佛教的地位。
在河西走廊的两端,敦煌的莫高窟就是最典型的佛教历史古迹,最富有历史文化价值和代表性。蔚为壮观的石窟艺术一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前来顶礼膜拜,将佛教文化继续传扬。
敦煌莫高窟
在莫高窟第323窟发现的《重修莫高窟佛龛碑》(唐代李克让修复莫高窟佛龛时所著),就记载了这座石窟的始建历史和缘由。
传说有一个来自东土的和尚,这个人不是取西经的唐三藏,而是一位名为乐尊的和尚。他一心向佛,心无旁骛,经常身披袈裟,手持禅杖,不畏艰辛,四处云游。
敦煌莫高窟第320窟北壁,阿弥陀经, 盛唐(公元705-公元781).
第320窟北壁,阿弥陀经, 盛唐(公元705-公元781). 中国敦煌莫高窟.
有一天,乐尊西游至大漠中的鸣沙山和三危山之下,走得有些疲惫,就决定在此地稍作歇息,正巧碰上夕阳西下之时,金灿灿的阳光照射在三危山上,他抬头望去,看见了改变他一生、甚至是改变了敦煌的历史的景象——三危山上金光万道。
万尊佛祖在金光中若隐若现,乐尊心里想这肯定是佛祖显灵了,以此奇异景象来告诉他此处便是圣地。于是,乐尊马上跪下磕头行礼,立誓要在此处拜佛修行,祈求有一天能够得道成佛。
《鹿王本生图》北魏 壁画
不久,乐尊筹集好物资,请工匠来到了三危山的大泉河谷,也就是他看见了万道佛光、佛祖显灵的地方,在这悬崖峭壁之中凿开了莫高窟的第一石窟。
自此,这一千多年间便不断有人在敦煌开凿石窟,最多时数量达千余个,已被清理发现的也还有700多个。
唐僧和石磐陀孙悟空的真实原型
唐僧和石磐陀孙悟空的真实原型
我们现在看到的莫高窟是经过抢救修复的,事实上经过元明两朝的废弃,到清朝末年20世纪初被发现的时候莫高窟已呈现荒芜凄凉的景象。
窟前的木栈道大都毁坏,崖面坍塌,洞窟残破,堆积如山的流沙因长期无人清理,把最下层的许多洞窟都掩埋了。
1914年的莫高窟
而莫高窟第17号洞窟,这是一个中国人永远耻辱的地方。这个洞窟看似非常小,它却被称为“藏经洞”,在西夏王朝时期为了躲避战乱保护文献资料,僧侣们将上万经卷掩藏在此。
直到1900年被一个住持在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禄)发现。此后英国探险者斯坦因来到莫高窟,巧言令色仅用4锭马蹄银诱骗王道士,就换走了大部分经书,至今保存在大英博物馆内。
斯坦因(图中)
卖掉经书的王道士
藏经洞
莫高窟的劫难远远不止这些,著名的莫高窟“四大劫难”严重破坏了莫高窟和敦煌艺术的完整性。
不过经历种种磨难后,莫高窟依旧被保留了下来,但是目前社会上有很大的声音也在呼吁,限制客流、封闭莫高窟,以保护历史遗迹。
不少旅行家将西北大环线作为规划行程中最重要的地位。我想不仅是因为它的历史意义,更多的可能是它迄今为止是旅行家地图里最丰富的一条,有草原、有走廊、有戈壁沙漠,几乎可以满足你对公路旅行的所有期待。
(来源:6岁女儿的旅行)
在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敦煌的三危山有一座莫高窟。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如此规模宏大的莫高窟是怎么建造成的呢?有
敦煌地区在远古时期本是浩渺的大海,而后海水退去,形成湖泊,今日已成干旱的沙漠地区,年均降水量仅39毫米。敦煌四周环山,当我们乘坐民航飞机俯视敦煌的时候,可以看到绿洲周围呈圆形的湖岸轮廓。莫高窟开凿在敦煌盆地南面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崖高40
记者20日从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今年12月至2022年3月31日,兰州、金昌、白银、甘南、定西、临夏、庆阳7个市州将实行全域免费开放,敦煌莫高窟、嘉峪关关城、天水麦积山石窟等7处世界文化遗产均实行门票半价优惠,以吸引游客体验甘肃冬春之美
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非常偶然,1900年,一个杨姓的男子坐在第第16窟的甬道内抽旱烟,当他在北壁上敲打烟袋锅里剩余的烟灰时,听到了一阵空洞的回响,因此怀疑这里藏有一个暗室。他告诉了当时看守莫高窟的一位叫王圆箓的道士。
你有没有想过,若干年后,你准备出发旅行,打开手机--输入目的地,结果却是“查无此地”,会是怎样的感觉?那个本该在地球上熠熠生辉的地方,经过岁月和人类活动的打磨,变成了尘土,“消亡”这个词,就让人太过沉痛了。莫高窟,或许终究逃不过这样的命运。
什么样的洞窟会被选为特窟呢?特窟不一定比普窟美,但特窟一般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研究价值,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也较为丰富,因此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但是特别提醒,特窟的费用是一个窟一个窟的收费,一般费用在150-200元。出行前打电话咨询。因为特
敦煌莫高窟 作者拍摄莫高窟小牌坊前用手机APP可与九色鹿互动 作者拍摄一进莫高窟,几乎每个洞窟里都会响起游客此起彼伏的声音:“飞天在哪儿啊?”“这是飞天。”“飞天在这儿!”人们总在重复着一个高频词汇——飞天。莫高窟第112窟 《反弹琵琶乐舞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至今保留着众多洞窟,本系列以高清的图像,记录敦煌莫高窟最经典的壁画与彩塑作品,领略敦煌壁画独到的艺术之美,深入了解敦煌石窟的历史文化与艺术成就。体验敦煌石窟艺术创作者高超的技艺与匠心。传播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断崖和周边荒远自然,犹如世外仙境。莫高窟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姜亮夫先生曾说:“整个人类的历史都在敦煌,它为什么不至贵?”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关于“莫高窟”你可能不知道
莫高窟始建于东晋末的前秦时期,历史悠久,往后南北朝时期发展较快,唐朝达鼎盛。唐后历代均无更多建造,以维护修缮为主。清末发现的藏经洞有大量历史珍贵文物,不幸的是,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绝大部分流散海外,外略内毁,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莫高
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宣昭帝苻坚时期,据唐朝《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
作者:刘睿(《中华遗产》编辑部内容总监;安洋(编辑)公元366年,乐僔开始开凿莫高窟的第一个洞窟。此后的1500多年里,莫高窟身处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地,融合了不同民族和宗教信仰,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直至几乎被世人所遗忘。从1900年6
中国网敦煌讯(刘小鱼)行走在敦煌大漠之中,游历于“沙漠中的大画廊”里,经典永存的佛教故事、意义深奥的佛经义理、摇曳生姿的唐朝妇女……通过一幅幅丰富多彩的壁画,一座座惟妙惟肖的塑像,这些逝去的时光、悠久的文化在历代工匠精湛手艺下,通通被铭记。
翻开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史,有一个灿烂的名字被印刻在中国人的心中,它就是享誉世界的敦煌莫高窟。一千多年前的先人们在这里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宝藏,见过这些精美壁画和雕塑的人们,无不赞叹古人精湛的技艺和高深的智慧。莫高窟千佛洞是中国文化史
这是4月18日拍摄的莫高窟窟区(无人机照片)。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窟群全长1600余米,历经千年营建,现存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该石窟是以石窟建筑、彩塑